隋末亂世,各種勢力交織,瓦崗軍強勢崛起,但也遭遇了不少艱難挑戰。
李密在與唐軍的對抗中戰敗,瓦崗軍遭到毀滅性打擊,許多將領被俘,徐世勣也在其中。
面對即將到來的抉擇,他選擇歸順唐朝,加入了李淵、李世民的陣營。
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也開啟了他在唐朝的傳奇歷程。
唐高祖李淵,見徐世勣才智出眾,對他的能力和忠誠深表認同。
為了讓他能更好融入唐朝陣營,唐高祖賜姓「李」,賜名「世勣」,從這一刻起,他成為唐朝忠誠的戰將——李勣。
李世民則更是視李勣為重要的盟友和忠臣。
李勣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很快得到了驗證,在唐朝的統一戰役中屢立戰功。
貞觀之治期間,李勣作為文韜武略的幹將,輔佐太宗李世民,幫助唐朝,建立起對外威懾的強盛局面。
面對不同的戰局,李勣運籌帷幄,屢次在關鍵時刻化解危機。
他不僅是個驍勇善戰的武將,更是個深諳計謀的智將,往往能夠以最小的損失,取得最大的戰果。
這種文武雙全的才能,和冷靜克制的態度,使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愈加穩固。
李勣多次為大唐遠征四方,他征戰的足跡遍布各地,東突厥、西突厥、吐谷渾、高句麗,都是他建功立業的戰場。
李世民常在朝堂上,讚嘆李勣的智謀與忠誠,將他稱作「國之干城」。
李勣則始終低調行事,從不居功自傲,默默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深知作為臣子的分寸,不爭功,不驕傲,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
李勣不僅在戰場上穩健,在朝堂之中,也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從未參與朝廷的權力紛爭,甚至常常在朝堂上話語不多,只在國家大事上才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一次次的勝利中,李世民和李勣的信任不斷加深,彼此之間建立起牢固的君臣關係。
李勣成為唐朝的中流砥柱,他的威望與日俱增,朝野內外都視他為唐朝的國寶,在這背後,李世民也逐漸產生了隱隱的憂慮。
李世民的擔憂
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將兒子李治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叮囑他關於李勣的事。
「李勣此人智勇雙全,若能鎮住他,將是你最大的助力;若是鎮不住,殺了他。」這一席話在屋內久久迴蕩。
李治一時愣住,他一直以為父親完全信任李勣,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
李世民並未進一步解釋,他輕輕閉上眼睛,似在追憶過去的征戰歲月。
李治眼神複雜,或許在思考這句話的深意。
李世民並不是對李勣不滿,反而對他忠誠敬重,他也清楚李勣的能力,和影響力,對江山未來的不可控因素。
天下已定,和平穩定對於李治的統治更為重要。
李勣若繼續輔佐新皇,自然是朝廷之福;倘若不臣,威脅不可忽視。
對於李治來說,這個父親臨終前的警告猶如警鐘。
繼位後,李治逐漸意識到李勣的重要性,也開始明白父親那句「鎮不住就殺了他」背後的用意。
李治的抉擇與李勣的忠誠
公元649年,李治繼位,過了父親留下的盛世江山。
即便有先帝的囑託,面對李勣,他心中始終有些矛盾:一方面,李勣戰功卓著,唐朝外敵都對他心生敬畏,是國家棟樑;另一方面,正因其功勳顯赫,才引起了一絲隱憂。
既不能冷落這樣一位國家功臣,又要確保他不會成為潛在威脅。
這種複雜心情讓李治對待李勣的態度格外小心。
李治決定繼續重用李勣。他知曉李勣的忠誠和才智,賜其高位,讓他肩負起朝廷的重擔。
在太宗時期,李勣就是唐朝邊疆最為重要的將領之一。
唐高宗深知自己初登大寶,仍需倚靠這位老臣,以鞏固邊疆防線,安定民心。
貞觀二十三年,李治登基不久,便授予李勣「同中書門下三品」之職,讓他以宰相身份輔佐朝政。
不久後,西北邊疆發生戰事,突厥勢力捲土重來,邊疆告急。
李治召來李勣,指著地圖向他詢問應對之策。
李勣不慌不忙地分析敵情,思索片刻,提出穩紮穩打的防守策略,逐步削弱突厥之力。
李治欣然接受,這一策略在接下來的數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突厥軍隊連連失利,邊境局勢逐漸平穩下來。
李治對李勣的信任愈加穩固。
永徽四年,他進一步任命李勣為尚書右僕射,成為朝廷的中樞人物。
這一重任,代表著李治對李勣才幹的認可,更展示出對他人格的信賴。
李勣一如既往地不居功,始終保持謙遜、謹言慎行,從不在朝堂上爭功,甚至面對賞賜也常常低調謝絕。
李勣不僅在朝堂上謹慎,私下更是規避一切,可能招致誤解的行為。
每次立下戰功,李勣都拒絕接受封賞,只求與將士們共享勝利的果實,他常與家人道:「我受國恩多年,不應將功名視為己有」。
家人多次勸他上奏請封賞,但李勣始終堅持功成不居、低調行事。
唐高宗李治看在眼裡,漸漸放下心來。
李勣的忠誠不只在戰場,更在他低調謙和的為人之中。
甚至不止一次在朝堂上誇讚李勣,稱他為「功臣之典範」。李勣依舊神情淡然,始終謙遜如初。
李勣的晚年與告別
永徽六年,朝廷再次對高句麗用兵,邊疆將士熱血沸騰。
面對突如其來的戰事,唐高宗再次召見李勣,囑託他協助年輕將領蘇定方統籌戰事。
李勣雖已年過七旬,仍然果斷接受了皇帝的命令,毅然上陣。
此時的高句麗,是唐朝最頑強的對手之一,屢次侵擾邊疆。李勣率軍奔赴戰場,帶領將士一舉攻破敵陣。
他親自坐鎮指揮,分析戰場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