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數年後為大明續命200年

2025-07-03     花峰婉     反饋
2/3
1430年,于謙進一步升遷為兵部右侍郎,並被派往河南、山西兩地巡撫。

在這段任職期間,于謙不僅以其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深厚的人民情懷贏得了百姓的愛戴,還大力進行改革,如救災治水、收復私地、加強邊防等,有效地提升了當地的安定與繁榮。

然而,正當于謙在外地為官,竭力為民造福時,朝廷內部卻暗流涌動。宦官王振的出現,為于謙的政治生涯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王振的奸詐貪婪,以及他對權力的極端追求,迅速敗壞了朝廷的風氣。

于謙在朝中提出的政見多次受阻,甚至有人勸他通過賄賂王振來獲得順利。

但于謙堅持自己的原則,他冷冷地拒絕了這些不正之風,毅然表示:「我袖中沒有財物,只有清風」。

于謙的正直和堅持,使他成為了王振眼中的釘子戶。

不久,王振便通過捏造謠言,將于謙誣陷為不忠,導致於謙被判斬。

然而,于謙深受百姓愛戴,他的不幸遭遇激起了公眾的強烈反響。

人們聯名為于謙證清白,聲討王振的罪行。王振在這股壓力下不得不撤銷了對於謙的刑罰,謊稱抓錯了人,使于謙得以獲釋。

被貶為大理寺少卿後,于謙被發往山西。但他在山西的表現贏得了官民的廣泛支持,連當地的藩王也為他求情,使他最終能夠重新坐上巡撫之位。

明英宗時期的危機:少年帝王與宦官專權的陰影

明英宗朱祁鎮在年僅九歲時便登上了帝位。

在他稚嫩的肩膀上,承擔了治理龐大帝國的重任。

初期,太皇太后張氏與皇太后孫氏聯手輔佐,助他穩固江山。

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廢除了丞相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更加集中。

然而,這一制度的改變也意味著,當皇帝缺乏治國經驗或能力時,整個國家將陷入無人掌舵的狀態。

而朱祁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了帝國的統治者。

宦官專權的陰影開始籠罩大明。

王振,這個名字成為了宦官專權時期的代名詞。

他的權勢和影響力漸漸侵蝕了朝政,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黑手。

他的存在,不僅激化了與邊疆蒙古瓦刺的衝突,還直接導致了英宗被俘的悲劇。

1449年,瓦刺族舉兵入侵,大明王朝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儘管國內的兵力匱乏,戰力不足,王振卻企圖在這場戰爭中創造自己的「功績」。他在朝中極力鼓吹,勸說年輕的朱祁鎮親征。

王振的話充滿了自信與誘惑:「陛下,現今大明之兵,精銳無比。只需陛下一聲令下,蠻夷必然望風而逃。」

朱祁鎮,雖年僅二十三歲,卻被王振的言辭所迷惑。他滿懷信心地回應:

「朕這就親自領兵,出征土木堡。朕要讓那些膽敢入侵的蠻夷知道,大明的威嚴不容挑釁!」

英宗的這一決定,引發了朝中忠良的極力反對。

于謙和其他大臣們紛紛上書勸諫:

「陛下,外敵兇猛,此行極其危險,還請三思。」

但英宗已被王振的話所蒙蔽,堅決要征戰土木堡。

他虛報軍力,聲稱擁有「五十萬」大軍,以此來震懾瓦刺。

而瓦刺首領得知消息後,遠非退縮,反而全力準備迎戰。

他們集結了龐大的兵力,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結果,如歷史上所記載的那樣,明軍在土木堡的戰鬥中慘敗。

王振,這位毫無軍事才能的太監,竟然執掌了大軍的指揮權。

大明軍隊迅速潰敗,無數將士戰死沙場。

更為悲慘的是,英宗被瓦刺俘虜,整個國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土木堡之變的轉機:于謙的機智與決斷

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大明朝堂上下籠罩著一片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朝會上議論紛紛,不少大臣提出了一項頗為悲觀的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免瓦刺的威脅。然而,這種提議在於謙看來,無異於自甘墮落。

在那個緊張而沉悶的朝堂上,于謙站了出來,堅決反對這種消極的做法。

他義正詞嚴地說道:「諸位!宋朝因遷都而亡,難道我們大明要重蹈覆轍嗎?遷都不僅是動搖國本,更是亡國之舉。提出此議者,理應斬首!」

朝堂上一片寂靜,原本七嘴八舌的官員們都啞口無言。

于謙的話語中充滿了震撼力,他的堅定和勇氣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到了一絲希望。

于謙接著說道:「社稷為貴,君為輕。現在最要緊的是穩定民心,我們必須立即立新君,然後全力備戰。」

于謙主張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君,將被俘的英宗尊為太上皇。

這一提議得到了眾多大臣的支持。

于謙的這一決策不僅穩固了朝廷,也為大明王朝的未來鋪平了道路。

朱祁鈺登基後,是為明代宗。

他在位期間,面臨著巨大的內外困境。

然而,于謙的智慧和魄力成為了他的重要支撐。

于謙對代宗表示:「陛下,軍事事宜請交由臣處理。若臣無功,則願受國法。」

代宗信任於謙,賦予他全權處理軍事事務的職責。于謙不負眾望,迅速著手準備防禦工作。

在國家軍力不足的情況下,于謙積極動員民兵,從南京、山東、河南等地調集兵力,同時加強京城的防禦。

面對通州糧草無法及時運至京城的困境,于謙又展現出他的智謀。

他對代宗說:「陛下,可發布告示,鼓勵民眾幫助運糧。誰運得越多,賞賜越豐。」

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通州的糧草很快被運送到京城,解決了迫在眉睫的供應問題。

瓦刺首領企圖利用英宗作為交涉籌碼,迫使大明屈服。

于謙再次堅定地表示:

「吾等寧死不屈,決不與瓦刺議和。」

于謙組織了近二十二萬大軍,嚴陣以待。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40K次觀看
呂純弘 • 13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7K次觀看
呂純弘 • 219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