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發現一個規律:華夏每500年必然復興,2000年來已成現實!

2025-07-02     花峰婉     反饋
1/3
公元前318年,54歲高齡的孟子帶著他的「仁政」、「王道」,又一次失魂落魄離開齊國。此時正是天下最紛亂的時候:

前有商鞅變法,以民眾骨血為燃料只推「耕戰」二字;後有張儀、蘇秦、公孫衍橫行於世,推動一場又一場更大的戰爭;「春秋」亂戰300年而不止,反而愈演愈烈,這個平民死傷越來越多的年代有了新的名稱「戰國」!

就好像人的一生,什麼都不再重要,沒有文明、沒有生活,只有你死我活的殘殺……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可在這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亂世里,誰又管過天下人的死活。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張儀、公孫衍何等威風凜凜。

那麼王侯將相與縱橫家的狂歡中,代價究竟是誰呢?

答案顯而易見,所以整個春秋戰國,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列子、孟子等無數思想家,拉開了「百家爭鳴」的思想變革,這也成了中國思想史的巔峰時刻!

「清靜無為」的道家;逍遙自在的老莊;「兼愛」、「非攻」的墨子;克己復禮的孔子;「仁政」、「王道」的墨子;甚至一毛不拔的楊朱;都在找一種能夠穩定國家的秩序。

自周公旦的周禮崩壞以來,中華大地已亂戰數百年;春秋無義戰,戰國尤甚之!

就孟子本人來說,他也找了三四十年了;11年前他來過齊國,11年後依然被拒絕;54歲的年紀,還有幾年能活?

所以孟子走的很不情願,拖拖拉拉3天還不願過黃河,總在期盼齊王會不會回心轉意,重新請自己回去。他的弟子充虞路不樂意了:

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公孫丑下》

他以為老師貪戀齊國繁華,就說:「夫子以前教我,君子不能怨天尤人;不就是齊王不接納咱們的理念,咱們離去便是,為何如此姿態啊」!

54歲的孟子用滿含辛酸的語氣,說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擲地有聲的豪言: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說,此一時彼一時,五百年必有王者復興,這中間會有無數名士誕生!從周武王湯武革命,周公旦制定周禮以來,已經治世、紛亂700年了,為什麼天下依舊沒有一點安定的跡象?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28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40K次觀看
呂純弘 • 13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7K次觀看
呂純弘 • 219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